咸宁市咸安区稳步推进31个教联体建设
咸宁市实验小学教联体运动会,学生们尽情奔跑。(受访单位供图)
2月26日召开的全省教育大会明确,要以教育之强夯实支点建设之基,扎实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持续抓好教联体建设。
在鄂南咸宁,为了让城乡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咸安区按照“以城带乡、以强带弱”的原则,稳步推进31个教联体建设,覆盖全区67所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覆盖率100%。
共建型教联体建成18个
城乡教师交流已成常态
“郑老师,您怎么来了?”3月11日10时,咸安区双溪桥镇中心小学操场上,孩子们正欢快地享受大课间的休息时光,来该校办事的郑会玲老师突然被一名学生认出。
郑会玲是咸安区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的一名心理健康老师,兼职教英语。2023年9月至2024年9月,她受学校委派,来到教联体共建校双溪桥镇中心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教学工作。认出她的这名学生正是在其鼓励下,从绘画中找到乐趣,逐渐变得自信阳光,成为同学们公认的“小画家”。
“郑老师来我们学校后,化解了我们不少心病。”双溪桥镇中心小学校长徐秀峰坦言,作为乡镇小学,学校缺少专业心理老师。郑老师入校后,不仅给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通过常态化开展“家长课堂”,为家长提供教育指导,从而更好促进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最初两期‘家长课堂’只来了20多人。没想到从第三期开始,前来听课的家长就增加到80多人,一个教室还坐不下。”郑会玲说,在双溪桥镇中心小学交流的一年间,她力劝一名语言发展障碍学生的妈妈辞掉工作,入校陪读。目前,这名学生的在校表现已大为改观。
以城带乡,以强带弱。近两年来,咸安区建成18个共建型教联体,覆盖学校35所。在此期间,核心校派出优秀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组团式派驻成员校任职任教,共建校派出管理人员、青年教师到核心校挂职锻炼、跟岗学习。
汀泗桥镇小学有800多名学生,此前缺少专业英语老师,更缺三四十岁的骨干教师。“老师要么年龄太大,即将退休,要么年纪太轻,经验不足。”校长虢斌介绍,2023年9月,咸安区外国语实验小学与汀泗桥镇小学牵手开展共联共建,当年9月派出4名骨干教师。2024年9月,派出的骨干教师又增至8名。
“师傅一遍遍带我磨课,经常忙到深夜。”1994年出生的曾琼是汀泗桥镇小学的一名年轻老师,和咸安区外国语实验小学派去的教务副校长谭丽霞老师结对。去年,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曾琼在全区优质课竞赛活动中荣获二等奖,“青蓝结对”让她受益匪浅。
“城乡之间的教师交流已常态化。”咸安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去年秋季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共4271人,交流教师466人,其中城区到乡村交流教师162人,占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总数的5.51%;城区到乡村交流骨干教师62人,占城区到乡村交流教师总数的38.27%。此外,该区还常态化开展走教送教活动,教师师徒结对660对,有效促进教联体内教师专业素质整体提升。
从各自为战到融为一体
融合型教联体扎实推进
“啪——啪啪!”3月11日下午3时20分,咸宁市第三实验小学二(2)班,一堂别开生面的音乐课在节奏明快的拍掌声中开启。讲台上,带领同学们拍掌的是咸宁市实验小学黄建军音乐名师工作室成员谢祥林老师。
咸宁市实验小学与咸宁市第三实验小学均位于咸宁城区,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两所小学相距不到5公里,但市第三实验小学在师资、教学资源等方面相对欠缺。
2023年8月,咸安区教育局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决定以咸宁市实验小学为核心校,将“咸宁市第三小学”更名为“咸宁市第三实验小学”,并以咸宁市第三实验小学为成员校实施两校“联体”,成立咸安区首个深度融合型教联体。市实验小学在本校遴选出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科目共计10名教师,前往市第三实验小学,开启为期3年的交流任教。去年,交流老师增至17名。
“给我们派来的都是骨干老师,且涵盖所有学科,包括音乐、科学这类科目。”到咸宁市第三实验小学任教的教务副校长谭艳芳介绍,音乐教育是市实验小学的一大特色,黄建军音乐名师工作室拥有一批像谢祥林这样的专业老师。通过专业老师“打样”、集体备课、共同研讨等方式,可以让第三实验小学老师近距离学习,规范课堂教学,快速提升教学水平。
对此,咸宁市第三实验小学校长张海伦颇为认同。“两所学校老师在一起相互‘比学赶超’,良性竞争,整体带动作用明显。”她说,此前,该校行政岗位老师平均年龄49岁,年龄结构偏大,活力不足。市实验小学派来的骨干老师相对年轻,都被安排在重要岗位,激发了教育教学活力。
“我们既把实验小学好的经验带过来,也来学习市第三实验小学好的做法。”交流到市第三实验小学的语文老师樊艳说,她已进校一年半,在和其他老师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受益良多。
从各自为战到融为一体,融合型教联体让双方都能受益。一方面,教联体核心校作为强校,可以逐步缓解学校大班额、择校热。另一方面,教联体成员校作为薄弱校,可以稳住生源,持续健康优质发展。
咸安区教育局介绍,2023年和2024年,市第三实验小学共吸引192名新生到校就读。作为咸宁市温泉中学教联体共建校,马桥中学2023年和2024年同样吸引了317名城区学生到该校就读。
“强校”与“弱校”联校共建,统一师资、教学、经费等管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校际差异不断缩小。去年,咸宁市实验小学教联体获评省级示范教联体。
主动对接武汉强校资源
率先探索跨市域教联体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并非局限于咸安一域。2024年12月,咸宁市教育局从咸安区遴选市外校、市温泉中学、市实验小学、碧桂园、北大邦5所学校作为牵头校,与其他5个县市薄弱学校建立市域教联体结对。
市域教联体结对的10所学校,在内部治理、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校园文化、数字赋能、教学成果等方面展开合作,相互探索和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共建合作模式,形成长效、规范的工作机制,推进教育教学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与此同步,2024年底,咸宁市还在全省率先与武汉市开展跨市域教联体建设。位于咸安城区的咸宁市温泉中学、市实验小学主动争取,分别与武汉市武珞路中学、武汉市育才小学结为共建型教联体。
2024年12月10日,咸宁市实验小学与武汉市育才小学举行了教联体首次线上教研活动。今年1月2日,咸宁市温泉中学教师前往武汉市武珞路中学,两校各学科备课组长进行面对面交流,分享教学经验与中考备考策略。
“武汉市育才小学的教师通过数学大单元研讨课,展示其教学方法和策略,让人颇受启发。”咸宁市实验小学校务委员付来说。
咸安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完善机制、加强保障,推动区内、市内(跨区县)和跨市域教联体建设走向深入,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助力打造幸福咸宁。(记者 夏中华 通讯员 徐卓 廖伟 黎润钊)
附件: